融园的融通昭配资
不仅是河岸共生的融
也是社群共荣的融
更是欣欣向荣的融
推窗见绿、出门见园、移步见景,是无锡滨湖“滨式生活”里每天都能遇见的“小确幸”。
梁清路269号,不是楼栋、不是屋宇,而是一个草木葱茏、河水清澈的“口袋”小公园——融园,是周边居民休憩、交流、健身的绿色共享微空间。谁又能想到,这片如今是居民家门口的“诗与远方”,曾经只是一片荒乱的闲置空地。
河岸共融
从“避之不及”到“水园共生”的生态蝶变
融园的“融”,体现在与水的紧密联系中。贯穿融园的河埒浜是梁溪河的支流,曾因沿岸污染问题困扰着周边居民,如今却蜕变成了融园的“生态主轴”,印证着“河岸共融”的生动实践。
展开剩余72%改变始于对治水难题的突破。河埒街道通过“互联网+大数据”平台实时监测水质,复氧管网曝气、水生植物净化持续发力,大功率负离子增氧设备唤醒清澈,技术赋能让河道治理难题迎刃而解。
治水更需护水,日常河道守护有专人负责,街道还发动周边多方力量参与河道保护,共同织密河道防护线,构建全域统筹的治水网络。如今的河埒浜为居民们带来更加清新宜人的亲水空间通昭配资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更妙的是空间的“破壁”。融园与蠡溪公园仅有一墙之隔,但中间并无通道,居民来往不便。在倾听民意后,街道在两园间架起了一扇圆形拱门,让两园融为了“一家人”。这扇门不仅打通了物理空间,更让河埒浜与梁溪河“水系牵手”,居民从融园出发,就能直抵梁溪河畔,真正实现“近水、亲水、乐水”的愿景。
社群共融
从“点头之交”到“社区一家”的温情纽带
“融”的深层密码,藏在居民的笑脸上。从最初的构想到方案的落地,倾听邻里心声是融园能够改到群众心坎里去的原因之一。
改造前,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想要“能休闲的绿色空间”,而非停车场或运动场。基于这份共识,“亲水小游园”方案由居民、物业代表共商设计,纳入了文化广场、法治角、亲子区等功能性区域,让每一个需求都转化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。
这份设计理念也运用到了融园二期之中。
二期的“一米农园”将居民曾争执的“垦荒菜地”变成了“共享菜园”,“认领微菜园”让居民有了专属田……在这里,老人教种菜技巧,年轻人讲解现代种植知识,孩子们在协作中结为伙伴,社群的温度在共享中悄悄升温。
在融园,“融”不只是空间的贯通,更是情感的共鸣、资源的聚合——它让生态红利变成居民的幸福体验,也为滨湖城市更新写下了可复制的“融园答案”。
供稿:无锡市攻坚办
编辑:李萍 乌恩奇达来
审核: 赵继平通昭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富明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